百日昙花怜一现

期次:2023年第6期       查看:47

1898 年春天,梁启超再次来到京城参加会考。此时,危亡的形势越来越严峻。正如开平人谢缵泰的《时局图》所描绘的那样,德国人强占胶州湾,引起俄国人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,英国人占领威海卫、长三角,法国人占领广州湾,甚至意大利人也跃跃欲试——瓜分危机迫在眉睫。梁启超顾不得复习迎考和身体未愈,在康有为的指导下,他和麦孟华等人连续发动了三次公车上书,反对俄国强租旅顺、大连;抗议德国兵毁坏山东即墨县文庙内的孔孟塑像;请改科举制度,为变法大造声势。

由于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大,光绪帝也深受震动。眼看着国家就要灭亡了,他决心变法。帝师翁同龢等人向他推荐了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张元济、黄遵宪、谭嗣同等人。6 月 11 日,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,确定了维新变法的纲领。两天后,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了康有为、张元济、黄遵宪、谭嗣同和梁启超。

6月16日清晨,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康有为,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。7 月 3 日,光绪帝又召见了梁启超,并批准了由梁起草、总理衙门上奏的《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》。这份章程体现了维新派的教育改革思想,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,也是北京大学的前身。

两天后,天津《国闻报》刊出上谕:“举人梁启超着赏给六品衔,办理译书局事务。钦此。”可是,按照惯例,举人得到召见,应该赐入翰林院,至少是内阁中书。但梁启超以声名显著得到召见,仅仅赏赐六品顶戴,而且只是主理译书局,这其中有什么缘故呢?有人传说是梁启超只会讲广东话,光绪帝只会说北京官话,二人在言语沟通上有困难,因而此次会面并不是很顺畅。其实,这只是表面现象,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后党保守势力太过强大。

光绪帝召见康、梁前后,轰轰烈烈的戊戌新政以迅猛之势拉开了序幕。从6月11日到9月20日的一百零三天中,教育、行政、工业、文化等各领域的变法令陆续颁发,主要包括废除八股,各级考试中原先考四书文的内容全部改试策论;废除朝考;裁汰冗官;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等等。

可是,变法的举动很快引起了守旧派的警惕。明定国是诏刚颁布,慈禧太后就强迫光绪帝连发三道上谕:将翁同龢开缺回籍,使光绪皇帝顿失股肱;擢升荣禄为直隶总督,统率北洋三军,把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;规定二品以上大员的黜陟都要向太后请命,将高级官吏的任免权从皇帝手里夺过来。西太后的这一着,实际上为后来发动政变作了充分准备。

为了防止守旧派反对新政,康、梁师徒向光绪帝建议,保留一切高官的职位、荣禄,同时重用小臣来推行变法。光绪帝也听从了他们的建议,提拔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,并擢用谭嗣同、杨锐、林旭和刘光第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,帮助天子处理日常事务。这样一来,当然就引起朝野守旧分子的不满,帝党和后党之间从此完全势同水火。湖南守旧派曾廉甚至上书请杀康、梁,并摘录梁启超在《时务报》和时务学堂期间有关民权、自由的言论,指为大逆不道。

9 月 21 日,慈禧太后发动了“戊戌政变”。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发布了一系列的诏令:把光绪帝幽禁到中南海的瀛台;以他的名义发布上谕,说皇上病危,宣告由她出来垂帘听政;下令京师戒严,缉捕康梁一党;尽废新政,恢复旧法。持续了一百零三天的戊戌维新,从此烟消云散。

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重要变法运动之一。变法缺乏大众基础,维新派所依托的光绪帝并无实际权力,而守旧派的势力根深蒂固,十分强大;变法急于求成,诏书一日数下,朝野莫所适从,往往无法执行;康有为这个主要的谋臣又政治见识不足,狂傲不自知,得罪了荣禄这样的实权派人物——这些都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。可是在近代史上,戊戌变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梁启超在《康有为传》中说:“戊戌维新,虽时日极短,现效极少,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。”事实上,科举制度于 1905 年被废除,维新派可谓“千年科举制度的终结者”。另外,京师大学堂以及维新派的一些主张得到了保留。虽然变法中被裁撤的六部恢复了,但裁撤冗员的命令依然下达;朝廷支持京师及各地兴办大小学堂,通商、惠农、武备、财政等方面的政策也次第实行。

(文/李丹)